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新能源车
通机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摩托车资讯 » 国内资讯 » 新闻中心 » 正文

行业乱象不止 发展受困 希望在何方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7-03-16  来源:宗申摩托  作者:摩托哥  浏览次数:2605
核心提示:近期一则关于摩托车行业某品牌侵权案的新闻引起了摩托哥的关注。工信部最近针对江门某摩托车品牌侵权案开出了罚单,撤销了两款侵
 近期一则关于摩托车行业某品牌侵权案的新闻引起了摩托哥的关注。工信部最近针对江门某摩托车品牌侵权案开出了罚单,撤销了两款侵权产品的公告目录,勒令该公司整改,并暂停了其新产品申报与产品合格证信息上传3个月。

消息传出,赞誉不断,不过在这些叫好声的背后,摩托哥仍旧感到一丝忧虑。其实据摩托哥所知,摩托车正规品牌拿起法律武器向该仿制企业捍卫自身权益,这并不是第一次。早在去年,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就该企业侵权案,作出了赔偿30万元的判决。不过现在看来,当时的处罚显然并没有起到太大的实际效果。

打假现场

其实类似的侵权情况在国内摩托车行业屡见不鲜,甚至还有些二三线品牌,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。还记得早年摩托哥曾受邀参加某小品牌的经销商会议,会上其销售老总就曾公然宣称,如果某一线品牌推出新品,我们保证能够马上跟进,推出一模一样的产品,而且价格更具优势。即便这是关着门内部说的悄悄话,可这毫无节操的论调着实让人瞠目结舌。

这就是目前国内摩托车行业屡见不鲜的“常态”。很多时候企业投入海量资金研发的新品刚刚上市,转眼山寨仿品就铺满了终端,极大影响了正品的终端市场占有率与销售,使得合法企业蒙受巨大损失。然而即使诉诸于法律保护,碍于维权周期长、成本高、市场监管不严、评判标准模糊、处罚力度不够等客观原因,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品仍旧很难即时得到有效的保护,归根结底,把这锅扣在违法成本低,相关管理法规不健全头上,还真一点儿都不冤。

查处制假窝点

而对于当下摩托行业的纷杂乱象来说,山寨抄袭仅仅只是其冰山一角,更多的是劣质仿冒产品以极低价格侵蚀市场,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伤害。

摩托车行业的劣质仿冒风气,始于90年代。那时候比较常见的造假方式,是采用劣质零部件拼装的发动机冒充成国产名牌或进口货,再通过非法渠道购入低价配件进行整车组装,最后贴上名牌商标进行销售。有些规模较大的不法商家甚至还能够提供“自助”服务,消费者可以随意选择品牌、车型,选好后现场进行装配,前后耗时不到半小时就能当场交货。

尽管行业、企业每年都在花大力气打假治假,然而类似情况依旧延续至今。更有甚者通过非法渠道购入正当手续,让劣质产品摇身一变,成为了正当行货,招摇过市。例如在江浙一带,就存在不少此类作坊,仿冒市价5000元以上的车型,将其劣质仿品以千余元的价格批量导入市场,并鼓动不少终端商家以3000元左右的高利润价格进行销售。如此举措不但让大量劣质商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,损害了商家、企业以及行业的口碑,也进一步破坏了行业的良性市场竞争体系,可谓百害而无一利。

宗申?余申?傻傻分不清楚

按理来说,如果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严格制定并监管到位,显然是能够从源头上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,然而为何这样的毒瘤却存活超过20年?

显然,即便到现在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整个摩托车行业的关注、监督是不够的,甚至在其它领域,法律法规正对整个行业持续造成着难以弥补的毁灭性伤害,如禁限摩。即便近年来有极少部分城市,开始尝试解除摩托禁令,但更多的城市依旧选择将摩托车和电动车拒之门外,将国内摩托车行业转型升级的高端个性化之路彻底堵死。

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,离不开健全的市场管理机制与有序竞争规范的双重监督。放眼海外,那些国际上的大品牌正是在合理的市场法规扶持下,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潜下心来不断钻研技术、提高质量、锻造品牌,在市场竞争中,不断提升,不断优化,最终成就了业界大鳄,成就了行业巨头,而这也正是我们多年来始终欠缺的。

 
 
[ 摩托车资讯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摩托车资讯
点击排行
 
 
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