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总体目标:
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联产业高地
未来三年,重庆将立足国内庞大的电动摩托车市场需求,同时大力拓展东南亚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等极具潜力的海外市场。
相关报道,图源:第1眼新闻
核心发展目标:
规模与结构:实现年产智联电动车超1500万辆,其中电动摩托车占比超80%,并显著提升单车价值。核心零部件(中控、电机、锂电池、仪器仪表、轻量化车架等)本地配套支撑能力持续增强。
全球布局:建成高效的智联电动车全球运营体系,大幅提升出口占比,确立全球产业基地地位。
智慧内核:建成“智联电动车产业大脑”和“数据服务系统”,实现对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管理,支撑隐患全链条整治和全面智联化转型。
集群效应: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联电动车智造基地,强力带动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电子三大产业在渝集聚发展。
02发展路径:
四大能力提升与三大体系构建协同推进
为实现上述目标,《行动计划》部署了系统性任务,核心聚焦提升产业发展能力、建设产业服务体系、推广城市示范应用三大方面,并细化为多项具体举措
(1)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力
产品竞争力:支持整车企业依托北斗、移动通信、智能计算、可信数据等自主信息技术,提升产品智联化水平;普及新型电池与智能技术,导入中高端车型,提升续航、辅助驾驶和交互能力;加强与国际顶尖设计团队合作,加速产品迭代创新。
智能制造能力:推动整车企业深化数字化装备与信息系统应用,推进产线、车间、工厂智能化改造;支持建设“未来工厂”,构建柔性、互通的数字化供应链。目标:力争2027年实现整车企业全要素、全流程、全生态数字化转型。
全球服务能力:支持企业建设全球运营中心,布局海外数字化销售、物流、服务网络;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;提供定制化出口物流方案,鼓励共享海外渠道,协同开展合规认证与知识产权保护,推动由“产品出口”向“品牌输出”升级。
产业协同能力:支持渝西地区依托产业基础,重点引育锂电池、钠电池、电机、电控、覆盖件等配套企业及电池回收业务,打造绿色智造基地;支持两江新区及渝西构建产业服务体系,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;强化区域协同联动。
图源:重庆卫视
(2)系统建设产业服务体系
标准技术体系:加快建立智联电动车联盟标准及重庆地方标准体系,鼓励参与国家标准建设,加强关键标准验证,推动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。
技术创新平台:支持企业申报建设国家级、市级制造业中试平台,以中试带动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、智能制造等全链条能力提升;加强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引进。
产业大脑平台:打造“重庆智联电动车产业大脑”(人工智能+数据要素),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共性问题,赋能企业建设全球运营中心、提升全球供应链数字化管控能力。
合作发展平台:引进全球发展联盟等机构,协同引进配套企业;开展产业研究、编制规划、建立图谱;举办全球发展论坛;支持企业合作研究海外政策法规与市场准入,助力“出海”。
(3)深化推广城市示范应用
借助智联电动车数据服务系统,构建功能强大的智联电动车监管服务平台,显著提升车辆数字化、智能化管理水平,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撑。
大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”等政策,鼓励市民淘汰老旧车辆,选用更安全、更智能、更环保的智联电动车产品。
加快开发满足城市配送、即时物流等行业特定需求的共享智联电动车产品,并支持开展“智联技术+专用号段”等创新场景的示范应用,探索管理新模式。
03保障:
强组织与优环境双轮驱动
充电便利性是产业发展的基石。重庆将持续完善充换电服务体系,推进充电设施远程监测与区域运维试点,尽快实现全市公共充换电设施全面智联,提升服务能力。
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计划落地的关键。重庆将在市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工作专班下,专门设立智联电动车产业发展工作组,强化统筹协调,推动部门协同、市区联动。各区县及部门也将充分利用设备更新、技术改造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红利,全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和服务体系构建。
结语
随着《行动计划》的全面实施,重庆智联电动车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一条融合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产业新路径正在西部腹地加速铺就,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地标呼之欲出。
1500万辆的年产能目标,不仅是量的跨越,更是重庆制造向“重庆智造”转型升级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关键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