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托车业务:中大排赛道发力,撑起营收基本盘
春风动力的营收增长,离不开摩托车业务尤其是中大排量车型的强劲表现。2025年前三季度,公司营业收入148.96亿元,同比增长30.1%,其中第三季度营收50.41亿元,同比增长28.56%,这一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——同期国内摩托车行业产销同比增长约10%,而春风动力凭借在250ml以上中大排市场的优势,持续抢占份额。
从产品端看,春风动力的摩托车业务已形成清晰的“爆款逻辑”:以750SR四缸仿赛、450SR双缸仿赛为核心,覆盖3-5万元主流价格带,其中450SR通过三年降价6600元(从3.16万元降至2.5万元)的策略,单月搜索量增长35%,年轻用户占比达67%,成为其在中大排市场的“流量担当”;同时,针对海外市场推出的定制化车型(如适配欧洲排放的650NK),进一步推动出口增长,2025年1-7月,春风动力与隆鑫、钱江在250ml以上车型的海外份额合计达4.9%,较去年提升1.2个百分点。
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为春风动力提供了机遇。随着80后、90后成为消费主力,摩托车从“代步工具”转向“休闲玩具”,2025年1-7月国内250ml以上中大排摩托车销量59.03万辆,同比激增37.89%,而春风动力在该细分市场的市占率已达18%,较2024年提升3个百分点,成为拉动公司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。
增长背后的隐忧:利润承压与多元挑战
尽管营收增长亮眼,但春风动力的盈利能力已显现压力,这也是市场对其“增长可持续性”产生疑问的核心原因。2025年第三季度,公司归母净利润4.13亿元,同比增速(11%)较营收增速(28.56%)低17.56个百分点;扣非净利润3.99亿元,同比增长10.09%,同样低于营收增速,利润与营收增速的“剪刀差”持续扩大。
拆解来看,利润承压主要来自三方面:
1. 毛利率下滑:第三季度毛利率26.14%,同比下降5.43个百分点,一方面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——春风动力输美全地形车(与摩托车共享部分供应链)占比超半数,关税增加导致成本上升;另一方面,电动两轮车业务处于投入期,规模效应未显现,其毛利率较燃油摩托车低8-10个百分点,随着电动车型收入占比提升(从2024年的5%增至2025年的8%),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。
2. 费用结构变化:为推动电动两轮车等新业务,春风动力加大研发与销售投入,2025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率5.96%,环比上升0.59个百分点;同时,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8.03%,主要因墨西哥、泰国工厂扩建导致管理成本增加,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。
3. 应收账款风险:截至2025年9月30日,公司应收账款19.99亿元,较2024年末增长37.95%,增速远超营收增速,这可能是公司为扩大销售采用宽松信用政策的结果,若后续回款不畅,将加剧资金周转压力。
此外,行业竞争的加剧也为春风动力带来挑战。钱江、无极等竞品在中大排市场持续发力,如钱江追600通过“四缸+3.99万元低价”策略抢占份额,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;同时,国内燃油摩托车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3%,市场需求分化加剧,若春风动力未能持续推出新品,可能面临“存量市场内卷”的压力。
破局方向:全球布局与业务平衡
为应对挑战,春风动力已启动多维度调整,核心是通过“全球供应链优化”与“业务结构平衡”,缓解短期压力、巩固长期优势。
在全球布局上,春风动力通过“本土生产+区域适配”降低外部风险:墨西哥工厂专注生产输美全地形车,规避关税成本;泰国工厂聚焦亚洲市场,生产适配东南亚路况的ATV车型,同时加码本土零部件采购,供应链弹性提升30%;欧洲市场则通过2024年收购的GOES品牌,拓展高端四轮车业务,与摩托车业务形成协同,2025年前三季度欧洲市场收入同比增长45%,成为新的增长极。
在业务结构上,春风动力正试图在“短期盈利”与“长期转型”间找到平衡:一方面,继续深耕摩托车业务,计划2026年推出800cc双缸仿赛,冲击5-8万元高端市场,提升毛利率;另一方面,控制电动两轮车投入节奏,优先聚焦海外高端市场(如欧洲),避免国内价格战对利润的进一步侵蚀。
从资本市场反应看,市场对春风动力的增长潜力仍有信心。2025年10月22-28日,其股价从237.4元/股上涨至253.73元/股,涨幅6.88%;公司总市值稳定在387亿元左右,PE(动态)20.51倍,低于行业平均的25倍,估值仍具吸引力。
结论:摩托车仍是“压舱石”,转型需时间验证
综合来看,“摩托车拉不动春风动力”的说法并不准确——当前摩托车业务仍是公司营收与利润的核心来源,尤其是在中大排赛道的优势,为其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。但不可忽视的是,利润增速放缓、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已显现,若不能有效控制成本、优化业务结构,可能影响长期增长质量。
对春风动力而言,未来1-2年将是关键期:若海外工厂产能释放顺利、高端摩托车新品成功破局,其“全球布局+中大排优势”的逻辑将进一步强化;反之,若成本压力持续传导、新业务不及预期,可能面临增长失速的风险。无论如何,摩托车业务在短期内仍是其不可替代的“压舱石”,而能否在“燃油中大排”与“电动化转型”间找到平衡,将决定其能否从“国产黑马”成长为“全球玩家”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摩托车与配件的观点或立场。本网站刊载的内容(原创除外),均在网上搜集,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