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新能源车
通机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摩托车资讯 » 国内资讯 » 新闻中心 » 正文

产业价值“再发现”,江门摩托车迎来新风口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5-11-26  来源: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  作者:董有逸;杨兴乐  浏览次数:106
核心提示:摩托文化周活动正式开始,让我们向精彩生活出发!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,2025中国侨都(江门)摩托产业文化周在蓬江区摩托车试车场
“摩托文化周活动正式开始,让我们向精彩生活出发!”

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,2025中国侨都(江门)摩托产业文化周在蓬江区摩托车试车场举行,江门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吴晓晖为活动鸣笛启幕。由约200台重型机车组成的巡游车队整装出发,分别经过长堤历史文化街区、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、万达广场等城市地标,吸引不少市民围观。

巡游车队途经长堤历史文化街区。 受访者供图

作为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、中国摩托车进出口基地,江门重启摩托产业文化周活动,得到了广泛关注。活动首日,现场共吸引摩托车爱好者、市民、游客超过1.5万人,不少外地“摩友”更是专门以自驾游的方式畅游侨乡。

透过热闹看本质,当重型机车的声浪响彻侨都,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体育文化的盛宴,更是一个传统产业价值重估的探索:撕掉夕阳的标签,江门摩托车如今正迎来产业价值再发现、再挖潜的新风口。

为何重启

江门重启摩托车文化嘉年华的消息,很早就在全国“摩友”的圈子里传开了。

这次活动,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摩托车文化爱好者都专门过来打卡。从江西骑行了 1000 多公里、耗时两天半抵达的“摩友”彭少辉,直言江门的摩托车文化氛围 “让人震撼”;来自北京的赵先生参与机车巡游时,则对途中经过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印象深刻,“江门是一座兼具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的城市。”

长期关注国内摩托车文化的人都知道,江门与摩托车文化结缘已久。早在2000年,侨乡就举办了首届摩托车工业博览会,此后更是连续举办了多届摩博会活动。此后,由于种种原因,这一盛会一度中断。直至2023年12月,江门摩托文化生态博览会才以全新面貌回归。

不少市民都“拖家带口”来逛展。 董有逸摄

有了前两年的尝试,江门对如何办好摩托车文化活动建立了更深刻的认识。今年,重新包装“上新”的中国侨都(江门)摩托产业文化周,形式更多样、内涵更丰富,从单一的产品展销走向多维的生态构建,从封闭的行业聚会走向开放的文化体验。

作为一名摩托车骑行爱好者,广东建雅摩托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安威也参加了22日的机车巡游活动,“我们巡游经过市区时,很多市民都在围观,纷纷拿起手机拍视频,大家都乐在其中。”他说。

齐安威的话,某种意义上揭示了江门这次举办摩托产业文化周活动的深层次原因:一方面,重启这次活动,不仅是对江门摩托车产业辉煌历史的致敬,更是对这张城市产业名片的擦亮与重塑;另一方面,探索传统产业与时代潮流融合的可能性,推动摩托文化回归、塑造城市活力形象,进一步拥抱年轻消费群体,为产业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。

不少外地摩友专门到江门参加这次活动。 杨兴乐摄

实际上,在很多“摩友”眼里,江门一直都是国内对摩托车最友好的城市之一。多年来,侨乡秉承开放包容的城市态度,不仅全面放开摩托车通行,更精心规划专用摩托车道、建成专业试车场,让每一位摩友都能在这里尽情驰骋、逐风而行。

由此可见,江门举办摩托车产业文化周活动,正是希望以文化为纽带,让产业特色与侨乡人文精神深度交融,全方位、多角度展现江门摩托车产业的雄厚根基、卓越创新成果与独特文化魅力,让“江门制造”的品牌名片更加闪亮,让摩托车文化在侨乡大地绽放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。

毕竟,摩托车之于江门,早已超越产业本身,成为镌刻在城市基因里的独特情怀与文化符号。

逆势扩张

一个产业赛道是否火热,投资额是最直观的体现。

产业文化周活动人气不减,只是产业活力的外在呈现。真正印证江门摩托车产业迎来价值再发现新风口的,是市场上真金白银的投资与节节攀升的出口数据。

诚邀广大企业家投资江门、共赢未来,是江门举办这次摩托车产业文化周的出发点之一。活动同步举办的蓬江区投资环境推介会上,9个项目顺利签约,总投资额超50亿元,其中便包括珠峰大排量及电摩研发基地项目。

领导嘉宾共同为启动仪式推杆。 杨兴乐摄

目前,该公司布局的大排量摩托车持续热销,电动摩托车也已实现批量供应非洲市场,适配当地 “光伏 + 换电” 新模式,这是企业上马投资新项目的信心来源。“‘内卷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绝路,我们不再满足于当初的低端代工,要靠自主品牌与自主研发突围,探索更多差异化发展路径。”江门市摩托车产业链党委书记、江门市珠峰摩托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覃斌告诉南方+记者。

与珠峰摩托作出相似选择的企业,江门还有不少。就在几个月前,本土龙头摩托车企业——大冶摩托追加投资30亿元,建设升仕工业集团(鹤山)项目,达产后每年预计新增摩托车产能100万辆,年产值超40亿元;蓬江杜阮万洋摩托车产业园二期项目于今年9月动工,聚焦摩托车及零配件核心产业,计划打造集生产制造、研发创新、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园区。

摩托车产业的火热投资,形成了一种认知反差:在很多人眼里,摩托车行业是一个逐渐走向没落的产业,为何精明的企业家们反而纷纷逆势扩张?

企业选择加码投资,背后的考量很多,但无疑都指向一个基本事实:摩托车行业的市场前景,未来仍大有可为。

数据不会说谎。这几年江门摩托车的出口狂飙,甚至可以称得上是“现象级”——今年1—10月,江门市摩托车产业链总产值同比增长26.1%,出口额同比增长51.2%。其中,蓬江区摩托车的表现尤其亮眼:全区出口额达82.7亿元,同比增长58.1%,产品远销中东、拉美、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将观察的视野拉远,江门摩托车出口狂飙,并非一时红火——“十四五”前四年,江门市摩托车产业链总产值年均增长14%,远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,2024年达335亿元。

江门摩托车产品力强、性价比高,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。 董有逸摄

这当然是“江门制造”硬核实力的体现,也是摩托车产业集群协同奋进、开拓全球市场的生动写照。这个看似传统的产业,不仅产业规模、发展增速都不逊色于新兴产业,在税收贡献、稳就业等方面也体现了一个支柱产业应有的担当。

显然,江门摩托车产业如今已迎来价值重估的关键时刻,这正是投资火热背后的底层逻辑。

文化张力

出口市场红火,是当前江门摩托车企业持续扩张的重要支撑。但国内这个广阔市场如何挖潜,同样是他们时刻思考的发展命题。

当前,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能力、品质追求、生活方式的升级,摩托车已不仅仅是一种通勤工具。“摩托车文化正从以往的通勤属性渐渐往玩乐型文化转变,本次文化周活动将推动江门摩托车文化向国内外顶尖水平看齐,让江门不仅是摩托车生产基地,更是摩托车文化高地。”齐安威认为。

活动现场进行摩托车特技表演。 受访者供图

聚焦本次活动,为了吸引更多受众参与,江门花费了不少心思:除了机车巡游,主办方还打造了动态试驾、特技表演等观赏性十足的项目;近五十家美食、餐饮、咖啡、露营等关联企业入驻现场,江门本土企业打造的美式复古风格摩托文化展示区、收藏家带来的经典复古摩托车主题展览,让观众感受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;市民还可一站式体验骑行潮牌、露营装备等生态圈产品,参与“蓬江骑迹”打卡活动,收获骑行乐趣、旅游体验与惊喜奖品……

很明显,摩托车产业蕴含着饱满的文化张力,“摩托车+”文化力的市场价值也可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。立足于创新构建以摩托车为核心的生态圈层,打破单一产业边界,江门正在利用“摩托车+”“+摩托车”盘活二三产,推动摩托车产业从传统的生产制造挺向价值链上游。

不少企业都在活动现场直播“卖货”。 董有逸摄

“江门不仅是闻名全国的‘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’与‘中国摩托车出口基地’,更是一片承载着深厚机车文化与骑行热忱的沃土。”江门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会长梁华政说,本次文化周活动致力于打造三大平台,包括摩托车爱好者与生产企业直接对话的平台、广大摩旅爱好者与江门优质旅游资源互动的平台、融合房车露营、汽车自驾、自行车运动的“动起来”生态圈等,让江门成为全国摩友的聚集地。

以本次活动的举办地——蓬江区杜阮镇为例,目前该镇正积极推动“摩托+文旅”融合发展。一方面,规划建设约390亩的专业摩托车产业园,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、村民收入增长,为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注入强劲动力;另一方面,依托叱石风景区、兰石公园等资源,引进摩托车试车场、摩旅营地等新业态,打造兰石摩旅文化体验基地和摩托车休闲运动基地,塑造机车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。

体育吸引人流,文旅提升体验,产业供给升级。当“摩托车+”“+摩托车”的生态圈层日益丰满,江门便不再是单一的“生产基地”,而是进阶为引领消费潮流、输出文化价值的“产业高地”。“体育+文旅+产业”的深度融合,也在多方价值共振中形成了闭环。


 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摩托车与配件的观点或立场。本网站刊载的内容(原创除外),均在网上搜集,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。
 
 
[ 摩托车资讯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摩托车资讯
点击排行
 
 
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