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:摩托车产业的摇篮
重庆作为中国摩托车产业发祥地,与摩托车有着不解之缘。这座山城道路蜿蜒,摩托车因其灵活性和强劲动力成为市民出行的理想选择,保有量达180万辆,位居全国之首。

重庆摩托车产业的源头可追溯至抗战时期。当时内迁的兵工厂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制造业基因。创建于1979年的嘉陵摩托,前身正是江南制造总局下属的子弹厂。改革开放后,这家军工企业面临转型抉择。
在多数人主张生产自行车时,嘉陵机器厂党委书记孙寿彭独具慧眼,选择了技术含量更高的摩托车。没有任何经验的嘉陵团队,通过引进日本本田技术,于1979年成功仿制出中国第一款民用摩托车——CJ50型嘉陵摩托车。这款橙红色、重50公斤的摩托车在天安门亮相后引发轰动,尽管售价高达1000元,仍被抢购一空。
嘉陵摩托凭借技术优势和持续创新,迅速占领市场。1982年推出的CJ70款摩托车,油耗甚至低于日本同款,销量突破10万辆。在汽车尚未普及的年代,嘉陵摩托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

国企困境与民企崛起
辉煌背后,危机已悄然孕育。2000年后,重庆摩托车国企效益明显下滑。嘉陵集团等大型国企背负着办社会职能的重担,生产部门利润多用于养人而非研发,导致产品更新缓慢,错失市场机遇。
最具代表性的是对“踏板车”市场的忽视。当城市女性成为新兴消费群体时,嘉陵仍专注于传统跨骑摩托,被木兰、台铃等新品牌抢占先机。同时,固守工具属性而忽视时尚元素的品牌策略,使嘉陵逐渐被贴上“民工车”标签。
就在国企步履维艰之际,民营摩托车企业悄然崛起。宗申、隆鑫等曾经为嘉陵提供配件的企业,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和技术积累,推出自有品牌。它们采取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策略,并邀请明星代言,推出时尚车型,重新激活了重庆摩托车产业。如今,“重庆摩托帮”的主力已转变为民营企业,年产量约600万辆,占全国三分之一。
江门:民营经济的摩托车奇迹
在中国摩托车产业中,广东江门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令人瞩目。这座珠三角城市年产量约400万辆,位居全国第二,拥有豪爵、大冶等知名品牌。

江门的成功源于其深厚的贸易传统。作为著名侨乡和改革开放窗口,江门最早成为进口摩托车集散地,高峰时全国每进口2辆摩托车,就有1辆经此入境。贸易商们通过进口业务完成了资本积累,并掌握了摩托车技术。
豪爵摩托创始人王大威便是其中的代表。他创立的豪爵品牌引进日本铃木技术,主打运动和时尚车型,年销量超过190万辆,成为中国最畅销的摩托车品牌。2003年才成立的大冶摩托则凭借精准定位,不到20年便实现年销量约90万辆的佳绩。
与重庆的“军转民”路径不同,江门摩托车产业从诞生之初就是纯粹的民营经济,没有历史包袱,机制灵活。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沃土。
摩托车产业的现实与未来
在汽车普及和“限摩令”推行的背景下,摩托车产业似乎不再耀眼。然而,每年约2000万辆的销量,1亿台的保有量,证明其仍是基层民众重要的交通工具。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,摩托车继续发挥着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。
与此同时,中国摩托车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竞争力。江门每出口四辆摩托车中就有一辆来自其企业,豪爵、大冶等品牌的海外销售比例持续攀升。不过,在高端市场,日本本田、美国哈雷等品牌仍占据垄断地位,中国摩托车全行业利润甚至不敌本田一家。

更深远的是,摩托车产业带动了相关制造业的发展。重庆成为重要的小型通用汽油机生产基地,衍生出农业机械、园林机械等通用动力产业;珠三角地区同样受益于此。许多电动车企业也正是从摩托车企业转型而来,意外开辟了新天地。
重庆与江门,这两座摩托之城的不同发展路径,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多元生态。一个源自军工企业的艰难转型,一个生于市场经济的贸易土壤;一个见证国企改革的阵痛与重生,一个展现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创新。这两座城市共同证明:满足最广大民众需求的产业,永远具有蓬勃生机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摩托车与配件的观点或立场。本网站刊载的内容(原创除外),均在网上搜集,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。





